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正文

记者走基层|赵红委员:为传承和发扬地方剧种贡献力量

2023-08-09 16:02:22腾讯网

陕南流传一句谚语:“吃面要吃饼饼,看戏要看桄桄。”

近日,记者来到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看到演职人员正在舞台上排练节目。

汉调桄桄


(资料图片)

赵红委员(受访者供图)

“一半演职人员去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班了,为保证接下来的正常演出,对演职人员角色作了调整,这需要他们花时间去适应新角色。”汉中市政协委员、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说。

解决传承人紧缺难题

让汉调桄桄在传承中“活”起来

汉调桄桄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是陕南最大的地方剧种,属梆子腔,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在10年前却面临失传的窘境。

在油菜花海中表演的汉调桄桄演员(图片源自网络)

组织学员参加培训、鼓励演职人员开直播加大宣传力度、抢救影像资料……“汉调桄桄要传承发展,薪火相传才是事业的根本。”这些年,赵红全身心投入到汉调桄桄年轻人才挖掘和培养工作中。

为解决传承人紧缺难题,南郑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研究,计划招收60名新学员补充演职人员队伍。

“最终留下56人,基本都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青少年,有主攻武旦的李雅芝、主攻花旦的王乙妃、主攻老旦的古欣、主攻花旦的王一涵和吴清、主攻刀马旦的陶泓如等。”赵红说。

青年演职人员属于合同制,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为让青年演员没有后顾之忧,赵红四处奔走。经过努力,目前,相关部门有意向为他们加薪。

汉调桄桄2个国家级传承人已80岁高龄,3名市级传承人中2人已退休。“汉调桄桄没有谱子,一代代民间表演者通过口传心授传承这门技艺,希望通过收录和整理,让汉调桄桄得以保护和传承。”赵红说,目前正组织人员对老剧本、采写原稿等进行电子化扫描。

汉调桄桄发展至今,新人演员培养、剧本创作工作均已取得积极进展。如何使其保持长久活力?赵红决定从娃娃抓起。

(受访者供图)

自去年6月起,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30多名优秀演员走进当地六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兴趣,努力为推广和普及国家级非遗汉调桄桄作出贡献。

“要把这项工作常态化开展下去,为地方剧种传承和发扬培养更多小小‘传承人’。”赵红说,只有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非遗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汉调桄桄在汉中九县两区每年惠民演出130场左右,累计演出1000余场。随着小剧场戏曲演出在北京、上海等地逐渐走热,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小剧场看戏。赵红说:“要在小剧场戏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围绕廉政法治文化建设、家风家训家教等题材,从老百姓关心的角度创作形式多样的作品,为城市赋能、为生活添彩。”

“政协委员要有政治觉悟

更要有所担当。”

“政协委员要有政治觉悟,更要有所担当。”赵红如是说。

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在点子上。身为一名政协委员,赵红不断加强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努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她提出的《关于规范电动车乱停乱放的建议》《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与建议》等30多件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赵红表示,要更加珍惜政协委员这一荣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委员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为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为政协事业增光添彩,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

各界导报记者 谢昊天 康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