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3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助理教授迪亚斯等人宣布实现近常压室温超导后,近日韩国一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传论文,也宣称发现了一种可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一种改性的铅磷灰石LK-99,可在127℃以下表现为超导体。
(资料图)
这一消息再度引发了公众对于室温超导的关注,短短几天,各种“复现实验”的视频与话题流量暴增。然而,与迪亚斯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不同,这次公众极少听到来自真正超导专家的声音。
这是一种奇特的静默。
论文上网又申请撤回,“超导假象”为何全网沸腾
预印本网站ArXiv是一个没有审查机制的电子预印平台,作者可在接受期刊审查前提早宣告研究成果。这本是为了避开学术期刊可能漫长的审稿过程,让科学家尽快了解最新的同行进展。但在这里发布的研究也可能因本身的瑕疵,无法通过同行审核而正式发表。
在7月22日上传了两篇论文之后,这个韩国研究团队近日又要求平台下架论文,声称系一名成员擅自发布。
而就在这短短几天内,中美超导概念股“猛涨”。8月1日,美股盘前超导股价一度飙涨100%。一位股民告诉记者,他手头的超导概念股被套已久,这几天挽回了近20%的损失,于是趁着这波热度,他赶紧脱手了这批股票。
很快,随着韩国室温超导论文被爆出缺陷,美国超导概念股盘中跌近30%。在A股,不少涨停的超导概念股也在8月2日晚间纷纷表示公司业务和超导并无关系。
与全网沸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曾在今年3月认真科普室温超导的专家们,一时间似乎都静默了。这几天记者联系多位超导领域的专家,得到的回答是:“请参看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闻海虎教授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的视频,已经都解释了。”
在这个视频中,闻海虎教授给出了清晰的判断:这是超导假象。具体而言,判断超导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低温下的零电阻态,另一个是完全抗磁性。此次韩国科研团队的论文数据中,并没有测得该材料在低温下有稳定、低噪音的零电阻态,材料的抗磁性也并未排除由仪器带来的“假象干扰”,极容易被误判为“具有超导性”。
“复现实验”引数百万网民围观,专业声音因何被“忽略”
清晰而专业的解释,似乎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围绕“复现实验”的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其中,B站(哔哩哔哩)Up主“关山口男子技师”的“复现实验”视频已有约750万次的播放量。
在科学上,能够重复的实验和结果才被视为值得相信。一位从事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对于迪亚斯宣布的近常压(1万个大气压)室温超导结果,圈内同行是有所预期的,大家都知道他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然而,这次韩国团队论文的问题是,哪怕他们的数据都是真实的,也从中解读不出超导的存在。
事实上,无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复现实验,还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通过理论计算获得的结论,都无法确证LK-99具有室温超导的性能。这些专业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断章取义地解读,众多有关“复现实验”的报道只强调了“复现”,而对实验结果尤其是零电阻判据,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关于网上热议的LK-99的磁悬浮表现,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佳敏博士提醒:“不是所有悬浮起来的,都是超导体。”毕竟20多年前,安德烈·盖姆就曾让一只青蛙实现了“室温磁悬浮”,由此获得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后来他因发现石墨烯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少专家吐槽,这已是今年超导圈第二次被恶炒,“有一种疲惫感,担心今后人们一提到超导,就觉得那是群骗子”。
事实上,这些年,利用公众对于新技术的好奇心以及对颠覆性技术的渴望,而掀起的一次次“学术狂欢”绝非个案。室温超导是人类翘首以盼的科技梦想,但在漫长的实现路途中需要耐心,更需要理性。
不可否认,有时候划时代的科学大发现的确可能从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突然出现,但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公众,都应理性对待黑马式“爆款”,给科学共同体以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检验。只要这些“新面孔”能像引力波、“上帝粒子”那样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终会被确认、接受,并善加运用。
作者:许琦敏
图片:《科技日报》视频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