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新网兰州4月10日电 (戴文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占甘肃省国土面积的12.14%,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50%,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07万处,受威胁人口243.27万人。”10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驰介绍说,同时,甘肃省位于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地震灾害危险区、河湖管理范围及暴雨山洪灾害受灾区范围有群众60.61万人。
当日,“实事惠民生 实干兴陇原”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兰州召开。会议披露,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完成搬迁安置45785户、170452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41个,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27所、幼儿园33所、村卫生室36个、养老服务中心36个。
甘肃省地处黄河中上游,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各地气候差别较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会议披露,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摸底调查、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计划分两期搬迁地质灾害威胁区、河湖管理范围、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6类范围的26.43万户、103.95万人。
王驰说,当地坚持产业支撑,就业优先、持续发展,一体化配套学校、医院、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同步谋划后续产业发展,各地投资127.33亿元,扶持产业项目157个,采取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拓宽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安置群众就业35274人,努力让搬迁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舒心”,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王驰还介绍说,该厅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安置区新建改建扩建产业园区、仓储物流、集贸市场等,指导农村集中安置区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拓展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举办就业培训、专场招聘会等,增加公益性岗位,确保每户至少有1名适龄劳动力稳定就业。
据悉,甘肃省财政安排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5000万元,支持5个规模较大安置点完善水电路、污水管网、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带动各安置点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将安置区建成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载体、乡村振兴的新地标。全年新建续建集中安置点204个,9月底前建成,12月底高质量完成年度4万户搬迁任务。(完)
关键词: